|
开启碳排放权交易的法治新局面——解读《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近日对外公布,自2024年5月1日起施行。这部条例将如何规范碳市场发展?司法部、生态环境部有关负责人对条例进行了解读。 碳排放权交易是通过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助力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政策工具。 两部门有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稳步推进。2021年7月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上线交易。上线交易以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运行整体平稳,年均覆盖二氧化碳排放量约51亿吨,占全国总排放量的比例超过40%。截至2023年底,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共纳入2257家发电企业,累计成交量约4.4亿吨,成交额约249亿元,碳排放权交易的政策效应初步显现。 与此同时,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制度建设方面的短板日益明显。此前我国还没有关于碳排放权交易管理的法律、行政法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运行管理依据国务院有关部门的规章、文件执行,立法位阶较低,权威性不足,难以满足规范交易活动、保障数据质量、惩处违法行为等实际需要,需制定专门行政法规,为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运行管理提供明确法律依据,保障和促进其健康发展。 条例的制定总结实践经验,坚持全流程管理,覆盖碳排放权交易各主要环节,避免制度空白和盲区。同时,立足我国碳排放权交易总体属于新事物、仍在继续探索的实际情况,重在构建基本制度框架,保持相关制度设计必要弹性,为今后发展留有空间。此外,针对碳排放数据造假突出问题,着力完善制度机制,有效防范惩治,保障碳排放权交易政策功能发挥。 两部门有关负责人表示,条例从六个方面构建了碳排放权交易管理的基本制度框架:一是注册登记机构和交易机构的法律地位和职责。二是碳排放权交易覆盖范围以及交易产品、交易主体和交易方式。三是重点排放单位确定。四是碳排放配额分配。五是排放报告编制与核查。六是碳排放配额清缴和市场交易。 排放数据真实是碳排放权交易正常进行和发挥政策功能的基本前提。两部门有关负责人表示,在防范和惩处碳排放数据造假行为方面,条例主要从四个方面作了规定: 一是强化重点排放单位主体责任。要求重点排放单位制定并严格执行排放数据质量控制方案,如实准确统计核算本单位温室气体排放量、编制年度排放报告并对报告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负责,按规定向社会公开信息并保存原始记录和管理台账。 二是加强对技术服务机构的管理。条例对受委托开展温室气体排放相关检验检测的技术服务机构以及受委托编制年度排放报告、对年度排放报告进行技术审核的技术服务机构行为作出规范。 三是强化监督检查。规定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和其他负有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可以对重点排放单位、技术服务机构进行现场检查。 四是加大处罚力度。对在温室气体排放相关检验检测、年度排放报告编制和技术审核中弄虚作假的,规定了罚款、责令停产整治、取消相关资质、禁止从事相应业务等严格的处罚,并建立信用记录制度。 记者了解到,为确保条例顺利实施、落地落实,有关方面将持续抓好宣传贯彻,并及时跟进配套制度,完善监管基础设施。 条例对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管理平台建设作了明确规定,有关方面将以条例实施为契机,统筹整合各方面力量,加快管理平台建设,提升监管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形成监管合力。 政策文件: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402/content_6930138.htm |